6月29日,在河北省承德市平泉縣卧龍鎮一蔬菜基地,一名工作人員(右)對該基地生產的西紅柿進行取樣
  羊城晚報記者 薛江華 通訊員 張其明 賴南輝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農業部將2014年定為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年,從嚴格投入品監管、嚴格源頭管控和生產記錄、嚴格監測抽查制度、推行產地證明和追溯管理制度等八方面著手,努力確保不發生重大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維護市民“舌尖上的安全”。作為全國第一經濟大省,廣東自產的糧食和水產品是否足夠安全?羊城晚報這期“政協委員議事廳”欄目聚焦本土農產品安全問題。
  省政協委員 年海
  談現狀 多種污染源並存污染農業產區
  省政協委員、華南農業大學農學院教授年海多年來一直在從事農業研究。在他看來,當前農業產區污染源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鄉鎮企業佈局不當、工業“三廢”隨意排放是農村環境污染的主要污染源點;集約化養殖場畜禽糞便排放量大,對地表水造成有機污染和富營養化污染;不良的種植模式,導致土壤肥力下降,化肥、農藥、除草劑等施用強度高,使耕地和地下水受到了大面積污染。
  年海認為,為瞭解決農產品受污染問題,必須先查明農業產區的污染源,然後對農產品產地實施環境監測和評價,從而弄清哪些區域為安全區,哪些為非安全區,並採取相應措施加強監管。
  在農業產區的保護上,有的省已經走得很前。年海舉例說,比如遼寧省,2003年就開始創建了首批農產品產地環境安全保護區,取得了一定成效。2007年9月,經該省錦州市環保局嚴格審查,黑山綠色芳山等7家農產品生產基地成為該市首批農產品產地環境安全保護區,總計11.15萬畝的生產基地成為最清潔的農田。
  年海介紹道,申報農產品產地環境安全保護區的企業必須先取得“綠色”或“有機”認證,環保部門從大氣、水、土壤等環境要素著手,定期對農產品產地進行監督監測。如果在監測期間發現保護區不符合要求的,將隨時取消其資格。
  提建議
  建立“省安全農產品生產保護區”
  在廣東,這項工作也開始在一些地區進行嘗試,年海介紹說,在廣東梅州,穗梅兩地農業部門計劃2014年在梅州建成全省首個“安全農產品生產保護區”,計劃核心區面積在200平方公里以上,位於中國長壽之鄉蕉嶺縣、大埔縣等農業發展重鎮,六大主體功能區和延伸輻射區將涵蓋到韓江流域水源保護區的眾多農業鎮。“安全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定位生態、高端、長效,以期發揮梅州光、溫、水、氣、土壤等農業生產條件優勢,長期打造廣東省乃至華南的安全農產品(食品)供應基地。
  “這是一個在類似地區非常值得推廣的新舉措。”年海建議,由農業廳牽頭制定“廣東省安全農產品生產保護區”或“農產品產地環境安全保護區”認定標準及實施細則。建議省政府給予財政支持,在梅州、河源、韶關、清遠等經濟欠發達地區,建立10-20個“廣東省安全農產品生產保護區”。通過以產地環境監測認證為主體的環境評價,對農產品產地實施環境監測和評價,並建立長效監管機制。
  省政協委員 鐘華南
  談現狀 水產品安全深層次問題未解決
  省政協委員、深圳市華南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鐘華南指,雖然廣東2013年在省級組織的監督抽檢任務中,水產品產地合格率達到97.9%,但從以前的“氯黴素事件”、“多寶魚事件”等,可以看出,影響水產品質量安全的深層次問題還沒有得到根本解決。
  他說,水產品質量安全的監控涉及“從池塘到餐桌”的全過程,包括生產、加工、儲存和銷售等諸多環節,水產品質量安全的有效保障需要其產業鏈各方,如政府、漁戶、加工企業、消費者、中介組織以及各相關科研機構等的有效配合。
  鐘華南指出,當前水產品質量安全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千家萬戶分散式的生產仍然是廣東漁業的主要生產方式,生產者受利益驅動,守法生產經營意識淡薄,生產過程出現的海水產品有害操作的風險很高;除部分發達地區以外,水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基層單位多數沒有專門機構、人員、經費,責任難落實。監管職能有交叉和空白地帶。漁藥、漁用飼料等漁業投入品是影響水產品質量安全的重要因素,其生產、經營管理職能不在漁業主管部門,把不住源頭。違法添加禁用藥物行為屢禁不止。目前市場準入制度未完全有效實施,由塘頭到市場的流通過程中存在監管空白地帶,在鮮活水產品的購銷中存在較大隱患。
  提建議
  加快制訂
  《廣東省水產品質量安全管理條例》
  鐘華南建議,對現有的涉及水產品質量安全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規、政策和文件進行一次全面的清理,研究和吸收國外有效法規,按照《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及有關法律的規定,加快制訂《廣東省水產品質量安全管理條例》的步伐,制定比較完善的專門具體的法規體系,明確各管理機構的權利和責任以及協調方法和協調機制,明確政府、生產者、消費者以及其它相關者在保障水產品質量安全過程中的權利和職責。
  “避免有利益的環節搶著抓,而基礎管理無人過問的現象發生。”鐘華南建議,針對目前廣東水產品質量安全多頭管理的現狀,通過完善法製法規,合理劃分和明確各部門的管理權限和職責,真正做到各司其職,密切配合。
  省政協委員 王豐
  談現狀
  省財政取消了水稻育種補貼
  “廣東是一個人口大省,不能讓自己的飯碗掌握在別人手裡,口糧的生產必須依靠自己。”省政協委員、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副所長王豐認為,廣東的糧食自給率不足40%,糧食安全形勢顯得尤為嚴峻。
  他說,廣東乃至全國如果走依靠從外調入或進口解決糧食缺口的路子,不採取切實有效措施去穩定和發展糧食的自主生產,主要糧食作物生產體系必將步大豆產業的後塵,最終會將自己的糧食產能摧毀。
  王豐指出了當前廣東糧食生產存在的一些問題,比如廣東取消了每年由省財政納入省級農業預算的300萬元用於激勵水稻等重要糧食作物育種者的廣東省水稻育種補貼獎勵專項資金(粵府農[1996]06號)。由於沒有穩定持續的科研經費支持,科技人員往往為了生存而耗去了大量時間和精力在找課題和經費上,科技研發水平和實力受到嚴重影響。
  提建議
  設立省級糧食科技專項資金
  為此,王豐建議,設立省級糧食科技專項資金,穩定科研隊伍,提升科技研發實力和對糧食的支撐力。廣東省除繼續執行粵府農[1996]06號文件精神恢復廣東省水稻育種補貼獎勵資金外,還應當學習浙江和江蘇,設立穩定的水稻等重要糧食作物科技專項資金,確保從事糧食作物研究的科技人員有穩定的科研經費支持。
  王豐建議,強化防控和治理農田污染,全面普查廣東糧食產地污染情況,建立數據庫。根據產地環境狀況,合理佈局,正確引導農民在安全的耕地上種植水稻等主要糧食作物,確保糧食的質量安全。對於受污染的土地,儘量引導農戶種植其它經濟作物,或進行土壤修複和污染治理工作。如無法改種,在污染的土地上生產出的稻穀等,則應進行分類收購,供工業加工或飼料用。
  他還建議,政府支持和引導有實力的企業,到海外買地種糧或與當地人聯營組建合資公司種糧,拓寬糧食生產渠道。例如,日本在世界各地擁有1.8億畝農田,相當於日本國內農田面積的3倍左右,為緩解日本的糧食緊缺發揮了重要作用。“我們也應當由政府去引導和支持有實力的企業,直接到海外買田種糧或與當地人聯合組建合資公司種糧,在海外種植和收購糧食運回國內後,由政府統一定價收購,作為儲備糧,以備戰糧食危機。”
  還可以設立農村青年創業基金,留住與培養高素質的種糧專業人才。通過重點扶持與示範帶動,引導和鼓勵農村青年在農村創業,以解決今後“誰來種地”的問題。此外,還要引導種糧大戶、專業合作社和龍頭企業,開展優質、高效的特色糧食生產與經營,加強廣東糧食產品的品牌建設,以提高種糧的效益。編輯:何平  (原標題:省政協委員建議劃定農業"保護區"維護"舌尖上的安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o05aovlo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